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简称“雪龙”号(英文名:Xue Long),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,是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·白令级破冰船。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改造而成。 “雪龙”号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,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。雪龙船耐寒,能以1.5节航速连续冲破1.2米厚的冰层(含0.2米雪)。 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,“雪龙”号已先后31次赴南极,至2014年7月已6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,足迹遍布五大洋,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。
名字来源 “雪龙”号这个名字是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教授、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、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奠基者和组织者武衡[1] 起的名字,‘龙’代表中国,‘雪’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。 建造背景 “雪龙”号是苏联解体前准备造的8条同型的供给北冰洋地区的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破冰船之一。前苏联解体后,因为这条船是在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建造的,没有办法继续造下去,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,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,投资改造成极地考察船,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。改造历程 1993年,“雪龙”号第一次改造国家海洋局投入约三千万人民币。 1994、95年,“雪龙”号第二次改造,再次投入了近三千万人民币。 2006年,“雪龙”号进行了大规模的彻底改造,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多人民币。 2007年3月,“雪龙”号驶进上海浦西修船码头进行升级改造。通讯导航系统是船的“眼睛”。经过改造,“雪龙”号的通讯导航设备全部更新,摒弃了原有的指南针指引航向,采取激光路径指引航行。改造后的“雪龙”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配有“宽带全球区域网络”系统的科考船。这种移动通讯系统可以实现每秒钟512K比特的上网速率。此外,改造后的“雪龙”号还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舱自动化控制系统,可以实现无人值班,船舶的主机、副机、锅炉及相关辅助设备全部可以在驾驶室内进行控制。耗资1亿多元的升级改造,使“雪龙”号船的内部布局更为合理,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更为便利舒适的工作、生活环境。 2009年,船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设备也全部升级换代,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统,这一系统应用在船上在中国还属首次,在国际上也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使用。
性能参数 编辑 参考数据 | 舰长 | 167.0米 | 舰宽 | 22.6米 | 型深 | 13.5米 | 吃水 | 9.0米 | 排水量 | 21025吨(满载) | 编制人数 | 全船共7层,可乘载人员130人。 | 动力系统 | 主机13200千瓦*1台,副机880千瓦*3台 | 续航力 | 最大航速17.9节,续航力19000海里 | 航速 | 能以1.5节航速连续破冰1.2米(含0.2米雪)前行。[3] | 总吨位 | 14997吨 | 载重量 | 10225吨 |
主席参观 习近平看望“雪龙”号全体科考人员 当地时间2014年11月18号上午11点左右,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,转抵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,继续访问行程。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步出专机后,向在场接机的当地官员和学生挥手示好。当地副州督布洛和州长霍奇曼到场迎接。习近平其后会出席由当地州政府所设的午宴。澳大利亚媒体报道,习近平下午将沿霍巴特的海滨游览,并会登上目前停靠在当地港口的中国雪龙号破冰船参观。 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领队袁绍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:“习近平主席叮嘱大家要保重身体。习主席的关怀不仅让大家倍受鼓舞,也一定会让远在万里之外我们的亲属心里感到暖意融融。” “雪龙号”有两任船长是集大校友,中国科考船“雪龙”号厦门渊源深厚。担任此次“雪龙号”船长的,正是集大航海校友赵炎平。此外,“雪龙号”上还有两名集大校友:一名是领队袁绍宏,一名是随“雪龙号”到南极长城站履职的新任站长徐宁。虽然已多次登上“雪龙”号,此行却是赵炎平作为船长首次独立带队出征。赵炎平出生于1982年,2004年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,随即加入极地考察队伍。此次以领队身份登上“雪龙”号的袁绍宏,此前也曾担任过“雪龙号”船长。1983年,袁绍宏考进集美大学航海学院(当时还是“集美航海专科学校”)。徐宁和袁绍宏是同届的校友,也有着丰富的极地科考经验,两人多次在“雪龙号”上并肩作战。
|